看到这个题目,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反应?
这句话是我在三亚培训时一个学友说的。当时他说完,我没有特别理解和认同,不过后来我琢磨下,这句话放在培训过程中更合适。其实,我们不是不关注课程内容,课程内容的关注应该是在训前,是我们在设计这个课程或者是为这批学员开发该课程时应该关注的,而在培训过程中的重心应该是放在学员上,放在调节学员的学习状态上。
我一直倡导学员身心上的参与度,其实学员的状态就反应了学员的参与度。玛丽莲老师课程中提到了“克服抗拒”这个模块,坦白说我开始并不以为然,认为这种情况极少发生,尤其是在自己的课堂上。然而,一位学友提到“他在给下属讲课时,下属肯定不敢抗拒。”一语惊醒梦中人,其实他的下属身体在这在心未必在这,貌似在认真听课,就像是有些领导在会议上夸夸其谈而下属在那里“很认真”地在笔记本上画圈圈一样,其实这种隐形的抗拒更加可怕。
这也促发我仔细想了下自己的课堂上,在没有语言和身体的直接抗拒下是否有隐形的抗拒。有时曾看到过有人看手机,看到过有人处理别的事,看到过有人的眼神很少看老师——当时我可能想到的是他们也许真的有更要紧的事,比如好几十万的股票价格需要关注,比如老板要求提交重要报告;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我课程的重要性,他们不爱学习……前者的解释还有情可原,而后者的解释可能让我们无形中就没有站到学员一方,没有真正关注到学员的状态和需求。
如何激发学员改变有“能力-意愿和环境”这样一个环,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,调节学员的身心参与度,在学习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在训前要调节学员状态,激发学员的参与度。如果你是一个培训组织者,4个动作是需要的:
1、一定要通过挖掘真实需求来让学习项目真正有用;
2、通过培训营销来激发学员的动机;
3、通过安排学习任务提升学员参与度;
4、有必要的话通过筛选机制找到真正有需要的学员。
(注:上图是借由玛丽莲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四象限模型,我们应用在《学习设计师认证项目》中,训前激发学员学习动机的环节。)
如果你是一个讲师,也建议你协助甚至要求你的客户做这些工作,这对你的培训成功非常关键,这也是我的常用做法,帮助客户成功也也有利于自己课堂的成功。
其次,在课程开始时,要通过3个动作来激发学员参与度。
1、通过呈现课程收益甚至是扩展收益的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员意愿,比如课程开发的课程不仅仅是帮助学员开发出精彩的课程,还能够提升提炼总结能力、呈现表达能力、辅导孩子的能力等。
2、通过让学员说出需求的方式给他们发言的机会,进一步挖掘其内心需求,促进目标一致,然后顺势拿到合约。
3、必要的建立亲和(破冰)的活动或有趣的活动还是需要的,这可以让学员打破内心状态,提升参与度。
即使这样也有可能遇到抗拒的学员,比如就是被领导安排来培训的,玛丽莲老师称之为囚徒,他们根本就是被派来培训的,参加培训成为其工作任务,有抱怨不参与,怎么办?
尊重学员是必须动作,不要形成抗争氛围,站到其角度同理心理解他们;然后让他们意识到既然已经来了,是开心而且有收获的度过这次培训还是其他?这时候要能够找到其语言中的积极要素,让更多学员说“yes”。比如有学员说“周末来参加培训太辛苦啦”,可以问“大家工作了5天了确实很辛苦啦,是不是?”“那我们是不是要让培训更轻松好玩一些?”。有学员说“老师,我们要听干货”,那就可以问“大家都希望能听到落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,是不是?”
进一步看,在培训过程中的关注学员状态更需要每个老师注意。因为进入课程后,我们很可能就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授课,而忽略了对学员状态的关注,造成“不能以学员为中心”。眼神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员当然是基础要求了,在关注学员时,会发现学员可能会疲劳、可能会不理解、可能对有些内容不感兴趣……
培训高手会及时关注到学员的状态,及时调整学员状态,或者根据学员状态来调节内容。比如遇到学员疲劳时,及时通过做小活动或者是小故事来打破学员状态,进一步吸引学员注意力;遇到学员不理解时,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案例来进行解释;而学员不感兴趣时,能够停下了,问一下学员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……其实,对于老师的洞察力和人际敏感性要求很高。在教练式培训中称之为“教练位置”,也就是适当的时候要抽离出来,而不仅仅是沉浸其中,抽离出来看老师和学员的状态,判断学员的真实需求。
基于以上,思考一下,什么是真正的以学员为中心?学员状态就决定了什么?
作者:张立志